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一、病因、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其中猪是乙脑主要传染源及中间宿主。蚊虫是乙脑主要传播媒介。流行区的小儿为易感人群,非流行区任何年龄人群均对本病易感,以隐性感染最为常见,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病人多为10岁以下小儿。夏秋季流行,呈高度散发性,与气温、雨量和蚊虫滋生密度高峰有关。
二、临床表现
本病分为5期,4型。
(一)分期
1.潜伏期 4~21天,一般为10~14天。
2.前驱期 一般1~3日,起病多急骤,体温在1~2天内高达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
3.极期 持续7天左右。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
(1)高热:体温高达40℃以上,持续7~10日。
(2)意识障碍:程度不等,包括嗜睡、谵妄、昏迷或定向力障碍等,持续1周左右。
(3)惊厥:可有局部小抽搐、肢体阵挛性抽搐、全身抽搐或强直性痉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均伴有意识障碍。
(4)呼吸衰竭:多发生在重症病例,主要由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和低血钠脑病所致。
高热、惊厥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呼吸衰竭常为致死的主要原因。
(5)颅内高压: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血压升高和脉搏变慢;脑膜刺激征阳性;婴幼儿常有前囟隆起。严重病人可发展为脑疝。
(6)其他神经系统表现:多在病程10日内出现,主要有:①浅反射减弱、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②肢体强直性瘫痪、肌张力增强、巴氏征等阳性;③可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④根据其病变损害部位不同,出现失语、听觉障碍、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等症状。
4.恢复期 此期体温逐渐下降,神经、精神症状好转,一般2周左右。
5.后遗症期 指恢复期神经系统残存症状超过6个月尚未恢复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扭转痉挛以及精神障碍等。
(二)分型
1.轻型 体温在38~39℃,神志清楚或有轻度嗜睡,头痛、呕吐不明显,无惊厥、呼吸困难。病程5~7天,多无后遗症。
2.中型 体温39~40℃,头痛、呕吐,嗜睡或浅昏迷,惊厥,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程7~10天,恢复期有轻度神经或精神症状。
3.重型 体温40~41℃左右,昏迷、反复惊厥,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明显。病程10~14天,多留有后遗症。
4.极重型 体温41℃以上,深昏迷,常出现呼吸衰竭和脑疝。病死率高,存活者有明显后遗症。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脑脊液、血清学及脑CT检查等。特异性IgM抗体有早期诊断价(病后3~4日出现,2周达到高峰)。
四、治疗原则
全面支持和对症治疗。处理好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抢救乙脑病人的关键。
五、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及脑部炎症有关
2.急性意识障碍 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有关
3.潜在并发症:惊厥、呼吸衰竭
4.焦虑(家长) 与预后差有关
六、护理措施
(一)降低体温
密切观察和记录体温,及时采取有效降温措施,高热患儿头部放置冰帽、冰枕,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或乙醇擦浴、冷盐水灌肠。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或采用亚冬眠疗法。降温过程中注意观察生命体征。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并协助患儿翻身、拍背;痰液黏稠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给氧,减轻脑损伤。
(三)控制惊厥
及时发现烦躁不安、口角或指(趾)抽动、两眼凝视、肌张力增高等惊厥先兆。一旦出现,让患儿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松解衣服和领口,清除口鼻分泌物;用牙垫或开口器置于患儿上下臼齿之间。遵医嘱使用止惊药物。
(四)密切观察 患儿病情,记录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的变化。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器械,以便随时投入抢救。
七、健康教育
大力开展防蚊、灭蚊工作,防止蚊虫叮咬;加强家畜管理;对10岁以下小儿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进行乙脑疫苗接种;对有后遗症的患儿做好康复护理指导,教会家长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及康复疗法,如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坚持用药,定期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