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期保健
新生儿身体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调节性差,抵抗力低,易患各种疾病,且病情变化快,特别是生后第1周内的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占新生儿死亡总人数的70%左右。故新生儿保健重点应在生后1周内。
1.合理喂养 婴儿出生后,2小时可按需喂养,鼓励和支持母乳喂养,教授哺乳的方法和技巧,并指导母亲观察乳汁分泌是否充足,新生儿吸吮是否有力。吸吮力弱者可将母乳挤出,用滴管哺喂,一次量不宜过大,以免吸入气管。食后右侧卧位,床头略抬高,避免溢奶引起窒息。如确系无母乳或母乳不足者,则指导采取科学的人工喂养方法。日龄1周的新生儿,每日需要60kcal/kg(250kJ/kg),2~3周的新生儿每日需要100kcal/kg(418kJ/kg),人工喂养时,每日蛋白质3.5g/kg。
2.保暖 新生儿房间应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55%~65%。新生儿体温中枢不健全,体温随天气及室温变化;因此,要随时调节环境温度,增减衣被,防止体温过高或过低。
3.日常护理 指导家长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体温和大小便等情况,了解新生儿的生活方式。新生儿脐带未脱落前要注意保持清洁干燥。用柔软、浅色、吸水性强的棉布制作衣服、被褥和尿布,避免使用合成制品或羊毛织物,以防过敏。衣服式样应简单宽松,易于穿脱,不妨碍肢体活动。尿布以白色为宜,便于观察大小便的颜色;且应勤换勤洗,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以防臀部皮疹发生。
4.预防疾病和意外 新生儿有专用食具。用后要消毒;母亲在哺乳和护理前应洗手。凡患有皮肤病、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及其他传染病者,不能接触新生儿。按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出生两周后应口服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的发生。防止意外事件,如:包被蒙头过严、哺乳姿势不当,堵塞新生儿口鼻等造成窒息。
5.早期教养 新生儿的视、听、触觉已初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反复的视觉和听觉训练,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培养新生儿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力以及反应能力。家长在教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应鼓励家长拥抱和抚摸新生儿,对新生儿说话和唱歌等。
6.坚持家庭访视 出院回家后1~2天内的初访,生后5~7天的周访,半月访视,满月访视。了解喂养、护理情况,测量体重和作全面的体格检查。指导家长继续进行婴儿的生长发育监测和定期的体格检查。家庭访视能及时发现异常,从而降低新生儿疾病发生率或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二)婴儿期保健
婴儿期的生长发育非常迅速,对能量和蛋白质的要求也较高,而消化和吸收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故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等疾病;同时,婴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而自身后天的免疫力尚未产生,故易患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所以此期儿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高。
1.合理喂养 正常小儿需要在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活动、生长、排泄5个方面获得能量的供给,特别是生长发育的需要,每日需要能量11Okcal/kg(460kJ/kg),其中蛋白质约10%~15%,脂肪35%~50%,碳水化合物50%~60%;同时,需要微量元素和水[150ml/(kg·d)]。4个月以上婴儿要讲解辅食添加的原则,如:每次添加一种,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流食到半流食到软食。添加顺序(见表17-1)。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婴儿的粪便,及时判断辅食添加是否恰当。根据具体情况指导断奶。断奶应采用渐进的方式,月龄10~12个月,以春、秋季节较为适宜。断奶时,婴儿可能出现焦躁不安、易怒、失眠或大声啼哭等,家长应特别给予关心和爱抚。自添加辅食起,应训练用勺进食;7~8个月后学习用杯喝奶和水,以促进咀嚼、吞咽及口腔协调动作的发育;9~10个月的婴儿开始有主动进食的要求,可先训练其自己抓取食物的能力,尽早让婴儿学习自己用勺进食,促进眼、手协调动作的发展,并有益于手部肌肉发育。
记忆方法:汁、泥、末、碎
表17-1 添加辅食顺序 |
|||
月 龄 |
食物状态 |
添加辅食 |
供给营养素 |
4~6 |
泥状食物 |
米汤、米糊、粥、蛋黄、豆腐、动物血、菜泥、水果泥 |
补充能量、动、植物蛋白、铁、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 |
7~9 |
末状食物 |
粥、烂面、饼干、蛋、鱼、肝泥、肉末 |
补充能量、动、蛋白质、铁、锌、维生素 |
10~12 |
碎食物 |
稠粥、软饭、面条、馒头、豆制品、碎肉、油 |
补充能量、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纤维素 |
2.日常护理
(1)每日早晚应给婴儿部分擦洗,如洗脸、洗脚和臀部,勤换衣裤,保护会阴皮肤清洁。
(2)衣着:婴儿衣着应简单、宽松、少接缝,以避免摩擦皮肤和便于穿脱及四肢活动。衣服上不宜用纽扣,宜用带子代替,以免婴儿误食或误吸,造成意外伤害。
(3)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婴儿健康的先决条件之一。居室光线应柔和,睡前避免过度兴奋。
(4)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婴儿会有一些不舒服的表现,如吸吮手指、咬东西,严重的会表现烦躁不安、无法入睡和拒食等。指导家长用软布帮助婴儿清洁齿龈和萌出的乳牙,并给较大婴儿一些较硬的饼干、烤面包片或馒头片等食物咀嚼,使其感到舒适。注意检查婴儿周围的物品是否能吃或安全,以防婴儿将所有能拿到的东西放入口中。
3.家长每日应带婴儿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和晒太阳;有条件者可进行空气浴和日光浴,以增强体质和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4.早期教育
(1)大小便训练:婴儿3个月后可以把尿,会坐后可以练习大小便坐盆,每次约3~5分钟。小便训练可从6个月开始。先训练白天不用尿布,然后是夜间按时叫醒坐盆小便,最后晚上也不用尿布。在此期间,婴儿应穿易脱的裤子,以利培养排便习惯。
(2)视、听能力训练:对3个月内的婴儿,可以在婴儿床上悬吊颜色鲜艳、能发声及转动的玩具,逗引婴儿注意;每天定时放悦耳的音乐;经常面对婴儿说话、唱歌。3~6个月婴儿需进一步完善视、听觉,可选择各种颜色、形状、发声的玩具,逗引婴儿看、摸和听。培养分辨声调和好坏的能力,用温柔的声音表示赞许、鼓励,用严厉的声音表示禁止、批评。对6~12个月的婴儿应培养其稍长时间的注意力,引导其观察周围事物,促使其逐渐认识和熟悉常见的事物;以询问方式让其看、指、找,从而使其视觉、听觉与心理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3)动作的发展:家长应为婴儿提供运动的空间和机会。2个月时,婴儿可开始练习空腹俯卧,并逐渐延长俯卧的时间,培养俯卧抬头,扩大婴儿的视野。3~6个月,婴儿喜欢注视和玩弄自己的小手,能够抓握细小的玩具,应用玩具练习婴儿的抓握能力;训练翻身。7~9个月,用能够滚动的、颜色鲜艳的软球等玩具逗引婴儿爬行,同时练习婴儿站立、坐下和迈步,以增强婴儿的活动能力和扩大其活动范围。10~12个月,婴儿会玩“躲猫猫”的游戏,鼓励婴儿学走路。
动作发育记忆顺口溜:2抬4翻6坐8爬,9站一走喊爹妈
(4)语言的培养:语言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有序过程。婴儿出生后,家长就要利用一切机会和婴儿说话或逗引婴儿“咿呀”学语,利用日常接触的人和物,引导婴儿把语言同人和物及动作联系起来。5、6个月开始培养婴儿对简单语言做出动作反应,如用眼睛找询问的物品,用动作回答简单的要求,以发展理解语言的能力。8~9个月开始注意培养有意识地模仿发音,如“爸爸”、“妈妈”等。
5.防止意外 此期常见的意外事故有异物吸入、窒息、中毒、跌伤、触电、溺水和烫伤等。应向家长特别强调意外的预防。
6.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婴儿对传染性疾病普遍易感,为保证婴儿的健康成长,必须切实按照计划免疫程序,为婴儿完成预防接种的基础免疫,预防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同时,要定期为婴儿做健康检查和体格测量,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及时纠正,以预防佝偻病、营养不良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等疾病的发生。
(三)幼儿期保健
幼儿神经心理发育迅速,行走和语言能力增强,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与外界环境接触机会增多,但免疫功能仍不健全,对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差,故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及意外伤害发生率仍较高。
1.合理安排膳食 幼儿正处在断奶之后、生长发育仍较快的时期,应注意供给足够的能量和优质蛋白,保证各种营养素充足且均衡。在2~2.5岁以前,乳牙未出齐,咀嚼和胃肠消化能力较弱,食物应细、软、烂,以增进幼儿食欲。蛋白质每日40g,其中,优质蛋白应占总蛋白1/3~1/2。其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产能之比为10%~15%:25%~30%:50%~60%。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鼓励自用餐具,保持愉快、宽松的就餐环境,养成不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习惯。18个月左右的小儿可能出现生理性厌食,表现出对食物缺乏兴趣和偏食。此时,就餐前15分钟作好幼儿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就餐准备,不要惩罚儿童,以免影响食欲。
2.日常护理 由于幼儿的自理能力不断增加,家长既要促进儿童的独立性,又要保证安全和卫生。
(1)衣着:幼儿衣着应颜色鲜艳,便于识别,宽松、保暖、轻便易于活动,穿脱简便,便于自理。
(2)幼儿的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一般每晚可睡10~12小时,白天小睡1~2次。幼儿睡前常需有人陪伴,或带一个喜欢的玩具上床,以使他们有安全感。
(3)口腔保健:幼儿不能自理时,家长可用软布轻轻清洁幼儿牙齿表面,逐渐改用软毛牙刷。3岁后,幼儿应能在父母的指导下自己刷牙,早、晚各一次,并做到饭后漱口。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3.早期教育
(1)大、小便训练:18~24个月时幼儿开始能够自主控制肛门和尿道括约肌,而且认知的发展使他们能够表示便意,训练过程中,家长应注意多采用赞赏和鼓励的方式,训练失败时不要表示失望或责备幼儿。
(2)动作的发展:1~2岁幼儿要选择发展走、跳、投掷、攀登等发展肌肉活动的玩具,如球类、拖拉车、积木、滑梯等。2岁后的幼儿开始模仿成人的活动,玩水、沙土、橡皮泥,在纸上随意涂画,喜欢奔跑、蹦跳等激烈、刺激性的运动,故2~3岁幼儿要选择能发展动作、注意、想象、思维等能力的玩具,如形象玩具(积木、娃娃等)、能拆能装的玩具、三轮车、攀登架等。
(3)语言的发展: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问问题、唱简单的歌谣、翻看故事书或看动画片等。成人应满足其欲望,经常与其交谈,鼓励其多说活,通过游戏、讲故事、唱歌等促进幼儿语言发育,并借助于动画片等电视节目扩大其词汇量,纠正其发音。
(4)卫生习惯:培养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净的瓜果,不食掉在地上的食物,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不乱扔瓜果纸屑等习惯。
4.预防疾病和意外 每3~6个月为幼儿做健康检查一次,预防龋齿,筛查听、视力异常,进行生长发育系统监测。指导家长防止意外发生,如异物吸入、烫伤、跌伤、中毒、电击伤等。
5.防治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包括违拗、发脾气和破坏性行为等,家长应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四)学龄前期保健
学龄前期儿童智力发展快,活动范围扩大,自理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增强,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1.合理营养 学龄前儿童饮食接近成人,随着年龄增长,体表面积逐渐减少,产能的营养素降低,需提供优质蛋白和必需氨基酸,保证身体正常发育。学龄前儿童喜欢参与食品制作和餐桌的布置,家长可利用此机会进行营养知识、食品卫生和防止烫伤等健康教育。
2.日常护理
(1)学龄前儿童已有部分自理能力,如进食、洗脸、刷牙、穿衣、如厕等,但其动作缓慢、不协调,常需他人帮助,可能要花费成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此时仍应鼓励儿童自理,不能包办。
(2)睡眠:因学龄前期儿童想象力极其丰富,可导致儿童怕黑、做噩梦等,儿童不敢一个人在卧室睡觉,常需要成人的陪伴。
3.早期教育
(1)品德教育:培养儿童关心集体、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热爱劳动等好品质。安排儿童学习手工制作、唱歌和跳舞、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和想象力,陶冶情操。
(2)智力发展:学龄前儿童绘画、搭积木、剪贴和做模型的复杂性和技巧性明显增加。成人应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进行较复杂的智力游戏,增强其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预防疾病和意外 每年健康检查和体格测量1~2次,筛查与矫治近视、龋齿、缺铁性贫血、寄生虫病等常见病,继续监测生长发育,预防接种可在此期进行加强。对学龄前儿童开展安全教育,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预防外伤、溺水、中毒、交通事故等意外发生。
5.防治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学龄前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吮拇指和咬指甲、遗尿、手淫、攻击性或破坏性行为等,家长应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五)学龄期保健
学龄儿童的机体抵抗力和控制、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增强,认知和心理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同伴、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大。
1.合理营养 学龄期膳食要求营养充分而均衡,以满足儿童体格生长、心理和智力发展、紧张学习和体力活动等需求。要重视早餐和课间加餐,同时,要特别重视补充强化铁食品,以减低贫血发病率。
2.体格锻炼 每天进行户外活动和体格锻炼,内容要适当,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3.预防疾病 保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继续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宣传常见传染病的知识,预防传染病,并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此期学校和家庭还应注意培养儿童正确的坐、立、行走等姿势。具体措施如下:
(1)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养成按时睡眠、起床的习惯。
(2)培养儿童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预防龋齿。
(3)学龄期儿童应特别注意保护视力,教育儿童写字、读书时书本和眼睛应保持1尺左右的距离,保持正确姿势。课间要到户外活动,进行远眺以缓解视力疲劳。积极开展眼保健操活动,预防近视眼的发生。如果发生近视,要到医院检查和治疗。
(4)学龄期是骨骼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应培养正确的坐、立、行走等姿势,避免骨骼畸形。
4.防止意外事故 学龄期常发生的意外伤害包括车祸、溺水,以及在活动时发生擦伤、割伤、挫伤、扭伤或骨折等。对儿童进行法制教育,学习交通规则和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减少伤残的发生。
5.培养良好习惯 培养不吸烟、不饮酒、不随地吐痰等良好习惯。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性情,加强素质教育,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儿童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通过兴趣的培养陶冶高尚情操。
6.防治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学龄儿童不适应上学是此期常见问题,表现为焦虑、恐惧或拒绝上学。家长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同时,需要学校和家长的相互配合,帮助儿童适应学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