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后,引起的急性感染性中毒性疾病,又称为食物中毒感染。
病理改变:胃、小肠黏膜充血、水肿。重症可出现胃肠黏膜糜烂、出血,甚至有肝、肾、肺等脏器的中毒性病变。
本病的流行特征是:季节性:多发生于夏秋季。共同的传染源,发病较集中,以暴发和集体发作的形式表现。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是通过食用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传播。易感人群是人,病后不会获得免疫力,还可重复感染。
一、病因
1.沙门菌属
1)胃肠型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
2)其中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病牛沙门菌等较为常见。
3)细菌特点:沙门菌在自然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在水、牛奶、蛋、肉类中存活数月,在22~30℃的适宜温度下,可大量繁殖。此菌不耐热,在56℃煮沸25~30分钟,可将其灭活。
2.副溶血性弧菌 又称嗜盐杆菌。
1)广泛存在于海鱼、海虾、墨鱼等海产品和含盐较高的咸菜、咸肉等腌制品中。
2)抵抗力:在自然环境中抵抗力较强,但对热和酸极为敏感,1%盐酸中5分钟可被杀灭,食醋中1~3分钟可灭活。56℃热的情况下5~10分钟可死亡。
3.金黄色葡萄球菌
1)限于能产生肠毒素的菌株,包括A、B、C、D、E五个血清型,以A 型最常见。
2)此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和人体的皮肤、指甲、鼻咽部和各种皮肤化脓感染灶。
3)肠毒素耐高温,煮沸30分钟仍保持毒性。
4.大肠杆菌
①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导致婴幼儿、旅游者腹泻的主要原因。
②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婴儿腹泻、大规模食物中毒主要致病菌。
③侵袭性大肠杆菌:可引起类似细菌性痢疾。
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导致出血性肠炎。
5.其他
蜡样芽胞杆菌等,均可导致胃肠型食物中毒
二、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短:沙门菌感染:4~24小时,也可长达2~3天。副溶血性弧菌感染:6~12小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5小时。大肠杆菌感染:2~20小时
(二)临床表现
起病急,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部位:上腹部或脐周疼痛
性质:呈阵发性或持续性绞痛
体征:上腹部、脐周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呕吐最严重。少数病人可有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乏力。
三、辅助检查
细菌培养:对可疑食物、病人呕吐物、粪便进行细菌培养。查到病原体即可确诊。
四、治疗原则
1.适当休息和隔离:消化道隔离。
2.饮食: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根据不同的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沙门菌感染:喹诺酮类或氯霉素;副溶血性弧菌:氯霉素和四环素或喹诺酮类;大肠杆菌:阿米卡星。
4.对症治疗:腹痛剧烈者可用解痉剂: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或口服普鲁苯辛;酸中毒者可给予5%碳酸氢钠等药物纠正;有休克者要抗休克治疗。
五、护理问题
1.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细菌及其毒素作用于胃肠道黏膜,导致呕吐、腹泻有关
2.腹泻 与细菌及毒素导致胃肠型食物中毒有关
3.疼痛:腹痛 与胃肠道炎症和功能紊乱有关
4.潜在并发症:酸中毒、水及电解质紊乱、休克
六、护理措施
1.休息 急性期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
2.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呕吐、腹泻的性质、量、次数,及时将呕吐物、大便送检;
3.用药护理 对使用抗生素者要注意观察疗效和副作用
4.皮肤护理:对于腹泻病人尤为重要:
1)每日沐浴,保持病人会阴部、肛周清洁
2)每次排便后清洗肛周,并涂以润滑剂,减少刺激每日可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防止感染。
5.对症护理
①腹痛病人:注意腹部保暖,禁用凉食、冷饮, 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解痉剂。
②呕吐者:一般不主张止吐处理,因呕吐有助于清除胃肠道的毒素。给予易消化、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呕吐严重者可暂时禁食。
③腹泻:有助于清除胃肠道内毒素,早期不用止泻剂
④为补充丢失的水和电解质,要鼓励病人多饮水或饮淡盐水
七、健康教育
1.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做好饮食卫生。
2.在夏秋季应注意不要暴饮暴食,不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
3.加强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蟑螂、苍蝇、老鼠等传播媒介,防止食品被污染。
4.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过程的卫生管理。
5.发现可疑病例及时送检,并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