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一、病因
(一)遗传因素
1.家系调查
2.双生子调查
3.寄养子调查
(二)心理一社会因素
1.生活事件与环境应激事件 在情感障碍发作前常常会存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在首次发作前出现应激事件的几率更高。
2.心理学理论
1)精神分析家:认为是存在于自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或自我内部的冲突
2)学习理论则采用“获得性无助”解释抑郁症的发生。
3)认知理论:认为,抑郁症病人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如对生活经历的消极的扭曲体验,消极的自我评价,悲观无助。
二、临床表现
抑郁发作的表现可分为核心症状、心理症状群与躯体症状群三个方面。
1.核心症状 包括心境或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以及乐趣丧失三主征。这是抑郁的关键症状,诊断抑郁状态时至少应包括此三种症状中的一个。
(1)情绪低落:病人体验到情绪低,悲伤。
(2)兴趣缺乏:是指病人对各种以前喜爱的活动缺乏兴趣,如文娱、体育活动,业余爱好等。典型者对任何事物无论好坏都缺乏兴趣,离群索居,不愿见人。
(3)乐趣丧失:或称为快感缺失。
以上三主征是相互联系的,可以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出现,互为因果。
2.心理症状群
(1)焦虑:焦虑与抑郁常常伴发,经常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之一。可以伴发一些躯体症状:胸闷、心跳加快、尿频、出汗等,躯体症状可掩盖主观的焦虑体验而成为临床主诉。
(2)自责自罪:对自己既往的一些轻微过失或错误痛加责备
(3)精神病性症状:主要是妄想或幻觉。
(4)认知症状:主要是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下降。这类症状属于可逆性,随治疗的有效而缓解。认知扭曲也是重要特征之一,如对各种事物均作出悲观的解释
(5)自杀观念和行为:抑郁症病人半数左右会出现自杀观念。最终会有10%~15%死于自杀。
(6)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多见于所谓“内源性抑郁”病人。心理上表现:为思维发动的迟缓和思流的缓慢。伴有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下降。行为上表现:运动迟缓,工作效率下降。严重者可以达到木僵的程度。
(7)自知力:大部分自知力完整,主动求治。
3.躯体症状群
(1)睡眠紊乱:是抑郁状态最常伴随的症状之一,早醒也是不少病人的主诉。
(2)食欲紊乱: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
(3)性功能减退:可以是性欲的减退乃至完全丧失。
(4)精力丧失:表现为无精打采,疲乏无力,懒惰,不愿见人。
(5)晨重暮轻:即情绪在晨间加重。
(6)非特异性躯体症状:有时以此类症状作为主诉,症状包括头痛或全身疼痛,周身不适,胃肠道功能紊乱,心慌气短乃至胸前区痛,尿频、尿急等,常在综合医院被诊为各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三、治疗原则
高度的安全意识,严防自杀;充分的药物治疗,足够的剂量和疗程;积极的社会心理干预。
(一)药物治疗
1.新型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常用药: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已成为一线用药物。起效时间需要2~3周。
2.其他新型抗抑郁药物:如万拉法新、米氮平等。注意:药物的更迭和依从性:无效的主要原因是剂量不足或疗程不够。要判断一次抗抑郁治疗疗效,需要采用足量、足疗程的治疗。只有当一种药物足量治疗6~8周后仍无效,方可考虑换药。
(二)心理治疗:对缓解症状、配合治疗、预防复发都有着极大的帮助。方法有一般性心理治疗:如支持、鼓励、保证、解释、倾听等。认知行为方面也可以对病人的负性认知进行调整。
(三)其他治疗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严重的病人可以有限选择。
四、护理问题
1.自杀的危险
2.有暴力行为的危险
3.睡眠型态紊乱
4.穿着/修饰自理缺陷
5.社会交往障碍
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五、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原则
1.保护病人避免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
2.维持足够的营养、休息和卫生。
3.提供适宜的环境保证睡眠。
4.增加病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5.增进及充分利用支持系统。
6.指导病人正确认识心理社会压力。
7.重建或学习适应性应对方法。
8.指导病人学习有关药物知识。
(二)心理护理
1.建立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鼓励其诉说自己感受的痛苦和想法,帮助其分析、认识精神症状。
2.了解病人的兴趣爱好,鼓励其参与易完成、有趣味的活动,引导病人关注周围及外界的事情。
(三)对有自伤、自杀病人的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异常言行,病人有无流露厌世的想法,警惕突然“症状好转”的消极病人伪装痊愈。
抑郁症自杀的危险因素:
①严重的抑郁情绪,顽固而持久的睡眠障碍;
②伴有自罪妄想、严重自责及紧张激越;
③缺乏家庭支持系统;
④有抑郁和自杀家族史;
⑤有强烈的自杀观念,或曾经有过自杀史。
2.自杀迹象:写遗书,整理旧物,突然关心他人,了断社会关系,收藏药品、刀、绳等。
3.连续评估自杀危险:对有自杀计划的病人,详细询问方法、地方、时间,如何获得自杀工具和发生自杀行为的可能性大小。
4.一旦发生自杀、自伤,应立即隔离病人实施抢救:对自伤、自杀后的病人要做好自伤、自杀后的心理疏导,了解心理变化,制订进一步防范措施。
六、健康教育
1.帮助病人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教会认识疾病的病因、症状。
2.指导病人了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合理用药,能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掌握一些处理方法。
3.教育病人和家属能及时识别疾病复发的早期征兆并了解反复发作的危害性,尽早到医院就诊。